説“月殿”*

摘  要  敦煌愿文中的“月殿”一词其用法与《汉语大词典》所释“月殿”义不谐,既往整理、研究者多将愿文中“月殿”校改为“玉殿”。敦煌愿文及其他具有佛教色彩的传世唐代文献中的“月殿”,实际上与表示“月中宫殿”的“月殿”为同形异词,前者源自先唐佛经中对月亮的想象,本指月亮,进而于后世引申为佛殿的代称,不烦校改。同时代的“日宫”“星宫”也有相似的发展脉络和释义。

关键词  月殿  敦煌愿文  汉语大词典  日宫  星宫

一、引言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收有“月殿”一词,共设立两个义项:①月宫。②比喻登科做官。其下引南朝至清共7条书证。然而敦煌愿文中屡屡出现的“月殿”用法,却与这两则释义都不相合:

  • (1)惟合邑诸公等乃六度为美,十信名(冥)怀;广善(阐)福门,欲求胜愿。遂乃横开月殿,竖晓(烧)灯轮;建慈力之誓(逝)踪,启四红(弘)之满愿。(S.1441《燃灯文》)[1]
  • (2)是日也,横开月殿,邀龙象于宝宫;坚(竖)奯金容,转五乘之玉句者,则我某公奉为某事作之。(S.1441《赞功德文弟二·开经》)
  • (3)若乃金言电击,四谛之理将终;玉牒云披,五时之教斯[极]。掩银钩于月殿,罢玉轴于星宫;珠幡卷而彩虹飞,宝盖低而骞风(鶱凤)隐。(P.2226《散经文》)[2]

以上“月殿”的用法与其常见义都不合,赵鑫晔(2009)、萧旭(2011)认为当校改为“玉殿”,理由是“月”与“玉”中古音近而通,且“月殿”之“月”与“金”对举,校为“玉”字对仗更为工整。然而《敦煌愿文集》所收愿文中“月殿”凡有二十余例,与“月殿”句式相仿的“玉殿”仅三例,如“玉殿”为正,何由屡有音误呢?3此外,愿文虽为骈文,但对仗并不严格,“月殿”除与“金容”等对举,还可与“星宫”对举,如上引例(3)。因而对文只能作为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学者之所以臆改是词,大概是不明了唐人所用“月殿”一词的含义,误以为仅如《大词典》所释,指今天所说的“月中宫殿”,而此义施于文中全然不谐。若欲探寻这类“月殿”的词义,在开经文、散经文等这类佛教色彩浓厚的愿文之外,更应在佛经尤其是先唐佛经中追寻其由来。

二、“月殿”的来源

检点先唐佛经可知,“月殿”又作“月宫殿”“月宫”“月天宫殿”:

  • (4)佛告比丘:“月宫殿有时圆质盈亏[4],光明损减,是故月宫名之为损。月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银、琉璃所成,二分天银,纯真无杂,内外清彻,光明远照;一分琉璃,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月宫殿纵广四十九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二十二,T1/146c)
  • (5)诸比丘!彼月天子,最胜宫殿,为五种风,摄持而行。何等为五?一持、二住、三顺、四摄、五行。以此五风,所摄持故,月天宫殿,依空而行。诸比丘!月宫殿前,亦有无量诸天宫殿,引前而行,无量百千万数诸天子等,亦在前行,于前行时,恒受无量种种快乐,彼诸天子,皆有名字。诸比丘!于此月天大宫殿中,有一大辇,青琉璃成,其辇舆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身与诸天女,在此辇中,以天种种五欲功德,和合受乐,欢娱悦豫,随意而行。诸比丘!彼月天子,如天年月,寿五百岁,子孙相承,皆于彼治,然其宫殿,住于一劫。诸比丘!月天子身支节分中光明出已,周遍照彼青琉璃辇,其辇光明照月宫殿月宫殿光照四大洲。(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十,T1/360c)
  • (6)世尊问曰:“优陀夷!于意云何?谓太白星平旦无曀、光明照耀,及月殿光夜半无曀、光明照耀,于中光明,何者最上、为最胜耶?”异学箭毛答曰:“瞿昙!月殿光明于太白星光,最上、为最胜也。”世尊问曰:“优陀夷!于意云何?谓月殿光夜半无曀、光明照曜,及日殿光秋时向中,天净无曀、光明照耀,于中光明,何者最上、为最胜耶?”异学箭毛答曰:“瞿昙!日殿光明于月殿光,最上、为最胜也。”世尊告曰:“优陀夷!多有诸天,今此日虽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其光明故不及诸天光明也。”(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十七,T1/785b)

由例(4)(5)可知,“月殿”是佛教对月亮的一种想象:它是月天子5的居所,既光辉灿烂如琉璃宫殿,又可如车辇般在天空行驶。6朱庆之、朱冠明曾提及梵语中“vimāna”一词,兼有“天车”和“宫殿”二义,即是对这种想象的映照。7因此,这种想象中的宫殿形象不是汉地传说中所指月中的宫殿,而是说月亮本身就是一座巨大、光辉的宫殿。例(6)《中阿含经》条说月殿光比太白星光更明亮,日殿光比月殿光更明亮,下文又以“日月”称呼“日殿”“月殿”,可见“月殿”即指月亮本身。这部分经文还可与巴利语《中部》(Majjhima-Nikāya)比勘(Chalmers 1896):

Taṁ kiṁ maññasi, Udāyi? Yā vā rattiyā paccūsasamayaṁ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osadhitārakā, yo vā tadahu ’posathe pannaras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aḍḍharattasamayaṁ cando, imesaṁ ubhinnaṁ vaṇṇānaṁ katamo vaṇṇo abhikkantataro ca paṇītataro cāti?

Yvāyaṁ, bhante, tadahuposathe pannaras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aḍḍharattasamayaṁ cando, ayaṁ imesaṁ ubhinnaṁ vaṇṇānaṁ abhikkantataro ca paṇītataro cāti.

Taṁ kiṁ maññasi, Udāyi? Yo vā tadahu ’posathe pannaras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aḍḍharattasamayaṁ cando, yo vā vassānaṁ pacchime māse saradasamay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majjhanhikasamayaṁ suriyo, —imesaṁ ubhinnaṁ vaṇṇānaṁ katamo vaṇṇo abhikkantataro ca paṇītataro cāti?

Yvāyaṁ, bhante, vassānaṁ pacchime māse saradasamaye viddhe vigatavalāhake deve abhido majjhanhikasamayaṁ suriyo, —ayaṁ imesaṁ ubhinnaṁ vaṇṇānaṁ abhikkantataro ca paṇītataro cāti.

Ato kho te, Udāyi, bahūhi bahutarā devā ye imesaṁ candimasuriyānaṁ ābhā nānubhonti, tyāhaṁ pajānāmi.

这段对话与例(6)对应,只不过汉译将答语中与问句重复的长串定语删去了。汉译“月宫殿”对应的即cando,是canda(月亮)的单数主格,Horner(1957)的英译亦作“the moon”。与汉译“日月”对应的则是candimasuriyānaṁ,是复合词candimā-suriya(月-日)的复数属格[8]

因此,这类“月殿”“月宫”与表示“月中宫殿”的“月殿”“月宫”同形异词,实为“月宫殿”或“月天宫殿”的省缩形式,可径指月亮。这一义项在佛经材料中一直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敦煌P.2848《三界九地之图》中画有日月形象,旁注“日宫”、“月宫”,且日中画有神鸟,月中绘有形如桂、蟾的月面阴影。此图约为晚唐至宋时据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所绘,亦可资佐证。[9]

同时,由于月亮光明、运转不停这两个特点,“月殿”又常用来譬喻佛经、佛身:

  • (7)犹如月殿,游行虚空而不休废;斯经如是,照十方界一切蒙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大方等顶王经》卷一,T14/596b)
  • (8)复观此金刚杵转成普贤大菩萨身,光明皎洁犹如月殿,戴五佛冠、天衣、璎珞,而自庄严。(唐不空译《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卷一,T19/601a)

上引二例中,前者将佛经比喻为月亮,后者则将菩萨身比喻为月亮。

三、“月殿”的词义发展

“月殿”的比喻用法在汉语撰著的佛教文献中进一步发展,“月殿”开始用于比喻光辉灿烂的佛殿,并最终凝固为一般佛殿的代称:

  • (9)不遇圣慈,何由瞻睹丹户晨烛如观日宫,玉毫夜光犹开月殿?随喜者荷帝王之力,归趣者发菩提之心。(惠胜《进兴善寺文殊阁内外功德数表一首》,圆照集《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T52/857c)
  • (10)凤驾临香地,龙舆上翠微。星宫含雨气,月殿抱春辉。碧涧长虹下,雕梁早燕归。云疑浮宝盖,石似拂天衣。露草侵阶长,风花绕席飞。日斜宸赏洽,清吹入重闱。(唐武三思《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
  • (11)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高宗《谒大慈恩寺》)

从例(9)可知,“月殿”用以比喻佛殿,是源于佛殿中烛火、佛像的光辉灿烂。例(10)中,“星宫”与“月殿”并举,《大词典》“星宫”条(05/674a)引此诗并解释为“犹天宫,称地理位置高的宫殿亭台”。然而此诗为作者于龙门应制所作,此处多为佛教建筑;且首联云“香地”,即佛地;后又提及“宝盖”“天衣”等具有佛教色彩的事物,可知“星宫”与“月殿”在此词义相同,实指龙门的佛刹、佛殿[10],而非宫殿或普通的亭台楼阁。且从“春辉”“早燕归”“日斜”等状景之语可知全诗为白日之景,与星、月无关。例(11)又见于《大词典》“日宫”条。“日宫”条义项①为“佛教谓日天子住于太阳中,太阳为日天子的宫殿”,甚是。然而义项①下并无“日宫”指“日天子的宫殿”的例证,仅云“参阅《立世阿毘昙论•日月行品》”。11此条下又设立义项②“指太阳”,并引例(11)及唐周利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山豫乘金节,飞文焕日宫”[12]。而例(11)唐高宗诗中“日宫”与“月殿”并举,结合“谒大慈恩寺”的诗题可知,二者并为佛殿代称,“万仞”“千寻”极言慈恩寺所处位置之高,而非描述日月双悬之景。周利用诗则是在唐中宗景龙二年于慈恩寺应制奉和所作,此事见于《景龙文馆记》。同时赋诗之人甚多,皆状登临佛寺之景象,其中赵彦昭诗首联“出豫乘嘉节,凭高陟梵宫”与周利用此句最为相仿(“嘉节”一作“秋节”)。“梵宫”即佛寺无疑,可知周诗中“日宫”亦非太阳而指佛殿。以此二例系于“日宫”义项②下则不相宜,反而当据此更设“代指佛殿”之义项于“月殿”“日宫”条目下。13

因此,从传世唐人文献中可见,“日/星宫”与“月殿”相似,悉指佛殿。这类词义由佛经中“日/月/星天子住所”之义发展凝固而来14,这样的变化,可能与后世对“月殿”的误解相关。如例(9)为沙门惠胜于唐代宗大历十年所作,虽较下二例时间稍晚,却能很好地解释“月殿”作为“佛殿”代称的缘由。惠胜身为法师,且为唐代密宗大师不空的弟子,故熟谙佛经典故,他所用“日宫”“月殿”犹可释为“日天子、月天子的居所”;而非僧人的唐高宗、武三思,他们的用法只可释为佛殿。可见至唐代,已经有使用者不甚了解“月殿”本来的词义或对其本来词义不施青眼,而对其进行构词理据上的重新分析,“殿”取代“月”成为核心语素,“月殿”转而成为佛殿之美称。这一用法在敦煌文献中亦非罕见,除愿文外,于世俗材料中亦时见之,如Дx.1462+P.3829《吐蕃监军论董勃藏重修伽蓝功德记》一文描述董勃藏重修平河口处佛寺时即云:“广布行廊,高隆月殿,上成屋宇,内备素真者矣。”余不烦枚举。

四、结语

综上可知,自西晋至唐以来,“月殿”是一个广泛运用于佛教及相关文献中的词,本指佛教传说中月天子所居宫殿,因此可代指月亮;又因佛教常以月喻佛且佛殿光明如月,因而可代指佛殿。可见,前述愿文所使用的一系列“月殿”,与许多佛教背景的传世唐代文献相同,实指佛殿。毕竟唯有开佛殿,才能“奯金容”(大展金光明亮的佛像),才能“烧灯轮”,故愿文中出现的这些“月殿”本无需校改。值得注意的是,P.3765中可拟题为《转经文》的一篇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 (12)号头同前。阙(厥)今霞(遐)开玉殿,敷备琼宫;奯金容以(与)日月争辉,建幢幡以(与)祥云竞彩。

原卷先写作“月”,复于右侧加一“卜”字符表删去,下写“玉殿”二字,而此文另存两个写本S.5957、P.2838,其词均作“月殿”。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书手不解“月殿”之义,见其与“琼宫”对举,故改写为“玉殿”。虽“玉殿”亦工整可通,不烦校改,但恰可作为“月殿”一词从产生到发展、最后逐渐消亡于汉语的佐证。而《敦煌愿文集》据此本而校S.5957、P.2838之“月殿”为“玉殿”则非。

敦煌愿文的校录中出现这样的偏差,实因不解“月殿”之义,没有洞察、考究词的来源和发展脉络,致使未能将表示佛殿的“月殿”和表示月中宫殿的“月殿”区分开来,二者应当是一组同形词,而不是一个词演变出的两个义项。实际上,“月中宫殿”这一概念出现时间反而较佛教来源的“月殿”更晚。传统汉地对月亮的想象可以从王家台秦简《归藏》中窥见一斑15

  • (13)〼  归妹曰:昔者恒我(娥)窃毋(不)死之□[药]〼[于西王母]307〼□□奔月,而攴(枚)占□□□〼[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201

此事又见于李善《文选》注引《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可见早期并无嫦娥居于月宫这一想象。直到汉以后的六朝时期,《真诰》《无上秘要》等道教文献中才逐渐出现“月宫”“广寒宫”等概念。16而“月宫”一词出现之后,方有义近的“宫”“殿”二语素的换用而产生表“月中宫殿”的“月殿”一词,后者的出现时间不会早于南北朝。

可见,表“月中宫殿”义的“月殿”和佛教文献中的“月殿”来源不同,其词义和各自引申变化的发展轨迹亦大不相同。而“日宫”“星宫”等词亦与“月殿”有相似的情况,《大词典》当考察诸词脉络,对相关条目加以修订。试以月殿为例拟之(其余“日宫”等词情况相似,此不赘):

月殿

yuè diàn ①佛教谓月天子住于月亮中,月亮为月天子的宫殿,因可代指月亮。《中阿含经·大品·商人求财经》:“犹如虚空诸星宿,月殿为第一。”又作“月宫”“月宫殿”“月天宫殿”等。参见《长阿含经·世记经·世本缘品》。

②佛殿的代称。唐高宗《谒大慈恩寺》诗:“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17

③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宫殿。参见“月宫”②。唐李咸用《雪》诗:“高楼四望吟魂敛,却忆明皇月殿归。”

附  注

*初稿写成后曾先后请南京大学文学院陈文杰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张小艳师斧正,例句录文亦蒙小艳师是正数处。中心博士生李京昊对涉及巴利语的部分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统致谢忱,文责自负。

[1]本文中敦煌愿文录文参考黄征、吴伟编校《敦煌愿文集》(1995),有所改动。其中()内为校定之字,[]内为脱文补字。“S.”指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卷子斯坦因(M. A. Stein)编号;“P.”指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卷子伯希和(P. Pelliot)编号。又,下文所引佛经悉参《大正新脩大藏经》,“T”后为册数,“/”后为页码及栏号。

[2]鶱凤,原卷作“骞风”,不辞。《敦煌愿文集》径录未校。“鶱”为高飞貌,“鶱凤”即谓宝盖上作高飞状的凤凰图案。《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时内苑“有亭曰‘琳霄’‘垂云’‘鶱凤’‘层峦’”,“鶱凤”之名即状亭于高处翼然貌;元宋褧《秋弦怨》诗:“银湾凝月澹游溶,云彩粼粼鶱凤羽”,以“鶱凤”之羽譬喻云彩。

[3]《敦煌愿文集》所收愿文中“玉殿”凡四见,其中一例为S.5639《愿文号头》:“惟孩子化生玉殿,游戏金台;不历三涂,无为八难。”此例中“玉殿”为一般神仙宫殿的泛指,与本文所述“月殿”无涉,句式亦不相同。赵、萧以此例为证据则不可靠。

[4]“圆”,大正藏原作“损”,中华藏亦然。大正藏、中华藏之校勘记谓思溪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嘉兴藏、清藏等作“圆”,据之校。大正藏底本高丽再雕藏及中华藏此卷底本赵城金藏,与前述作“圆”的数种大藏经分属刻本大藏经的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方广锠1991,竺沙雅章2000,柳富铉2014),“损”“圆”之别正体现了版本系统的不同。而“损质”不辞,恐涉下而讹,作“圆”者是。“圆质”指圆形或圆形的物体。晋夏侯湛《芙蓉赋》:“尔乃采淳葩,摘圆质,折碧皮,食素实。”此处“圆质”指圆形的莲子。唐薛涛《月》诗:“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圆质”指圆形的满月。薛涛又有《酬郭简州寄柑子》诗:“霜规不让黄金色,圆质仍含御史香。”以“圆质”状柑形之圆。可见,“圆质”是晋唐间人所习用的词,施于《长阿含经》此句乃形容月亮由盈转亏前满月的状态。

[5]例(5)《起世经》条中“月天”是“月天子”的省称。

[6]见例(5)《起世经》条“月天宫殿,依空而行”“于此月天大宫殿中,有一大辇……月天子身支节分中光明出已,周遍照彼青琉璃辇,其辇光明照月宫殿,月宫殿光照四大洲”等语。

[7]参见朱庆之(1995)及朱冠明(2008)。但朱冠明(2008)以为汉译佛典中“宫殿”兼有“宫殿”“天车”二义,系由梵语词vimāna词义移植而来,非是。实际上汉译佛经里的“宫殿”并没有“天车”义,只不过这些天神的宫殿本身就可以在天空中移动、巡游,兼有车驾的功用。朱庆之(1995)已举《法华经》为例,辨明汉译者将vimāna译为“宫殿”是正确的,而英译者译为“aerial cars”(天车)是有问题的。

[8]candimā在复合词中尾音-ā变为短音。本段汉译本《中阿含经》末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是巴利语《中部》没有的。后者仅说“imesaṁ candimasuriyānaṁ ābhā”,其意思是“这日月具有的光华”,但Horner(1957)将此译作“the brilliance of these moons and suns”,误把日、月分别处理为复数。其实candimasuriya作为巴利语的相违释(Dvanda)/并列式复合词,计作复数(巴利语没有双数)的是“日+月”这个整体。

[9]关于此图的具体情况,详参胡同庆(1996)。

[10]龙门除石窟外,于唐代确有佛寺建立,如香山寺。据唐法藏集《华严经传记》中地婆诃罗的小传,武则天应武三思奏请,于地婆诃罗埋骨之侧修建了香山寺,并曾“驾亲游幸”。《旧唐书》亦记载有唐中宗于神龙元年“幸龙门香山寺”。可见,虽难得知武三思这首诗中当时君主究竟去的是龙门的哪座寺庙,但龙门存在可供驾幸的佛寺是可确的。

[11]参见《大词典》05/546b。需另外说明的是,此义项下又云“后亦以‘日宫’借指皇宫”,其下仅引唐高蟾《长信宫》诗句“天上梦魂何杳杳,日宫消息太沉沉”一例为证。据吴在庆《韩偓集系年校注》,此诗曾误作韩偓诗,收入《全唐诗》卷六八三《韩偓集》及《吴评韩内翰集》之《香奁集》,其诗第二句作“宫中消息太沉沉”。而《长信宫》一、二句为对仗句式,“宫中消息”正可与“天上梦魂”俪偶,则此句恐当正作“宫中消息”而非“日宫消息”。因此,《大词典》以此作为“日宫”可“代指皇宫”之证据恐难以成立。且“日宫”未见他例有此义项,即便高蟾诗正作“日宫”,亦恐孤证难立。《全唐诗词语通释》“日宫”③“借指皇宫”亦同此。

[12]“山豫”不辞,《景龙文馆记》作“出舆”,《古今岁时杂咏》作“出豫”。“出豫”即天子秋日出游之称,最合中宗游幸之事,当据《古今岁时杂咏》校改。《全唐诗词语通释》“日宫”②引周利用此诗亦同此。

[13]《全唐诗词语通释》系唐高宗、周利用诗于“日宫”②“借指佛寺”条下,甚是。然而是书“月殿”条下义项④“月下的佛寺殿宇”近是,但犹未达一间;且义项③“比喻宫殿”似不当立,所引刘禹锡诗“月殿移椒壁”之“月殿”即佛寺,彦谦诗“月殿真妃下彩烟”之“月殿”即义项①之“月宫”。

[14]佛经中“日宫”“日宫殿”“日天宫殿”“星宫”“星宫殿”等例甚多,与“月殿”的情况相似,不烦枚举。

[15]王家台秦简自发掘以来,迄未出图录及释文整理本,其中《归藏》仅有整理者王明钦于1996年及2004年(此文最初发表于2000年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布的部分释文。本文所用例证释文引自王辉(2003),但作两处改动:王文读“恒”为“常”,今如字读;王文将“攴”字径释作“枚”,今依原整理者录作“攴”,读为“枚”。释文中的“307”“201”为王明钦公布的简号,□表示残字,〼表示缺字,所缺字数不确定。

[16]《汉武帝内传》及《海内十洲记》亦有提及“月宫”,且二者文句相似,《大词典》以为即是月中之宫殿,但其行文简略,难以根据文义判断具体所指。此二书成书年代亦不详,古今学者多考订二书成于魏晋南北朝间,如《四库总目》以为前者约魏晋间士人所为,后者则当在六朝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成于汉代,如李剑国(2011)。

[17]“月殿”②这里引用了唐代的书证,以其较为典型。“月殿”尚有一些早至南北朝的例子,但其词义尚难确论。如南朝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影塔图花树,经台总香药。月殿曜珠旛,风轮和宝铎。”《大词典》于“风轮”条下引此诗,并释“风轮”为“寺观建筑上的一种装饰物,靠风力转动发声”。如据此解释,乍一看此处“月殿”当与前“影塔”“经台”、后“风轮”同为寺院建筑的一部分,但《大词典》“风轮”条之解释或恐即据此诗而望文生义。此处“风轮”或为自然界之风的代称,详参李京昊(2023)。如“风轮”为风之代称,此“月殿”或即指月亮。

参考文献

1. 方广锠. 佛教大藏经史——八—十世纪.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46.

2. 韩偓(唐). 韩偓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5:1022.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4. 胡同庆. P.2824《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敦煌研究,1996(4):53-63.

5. 黄征,吴伟校注. 敦煌愿文集. 长沙:岳麓书社,1995.

6. 李剑国. 唐前志怪小说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96-200,238-242.

7. 李京昊. “风轮”词义辨析. // 第八届全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主编与青年学者对话论坛.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3年11月17–18日.

8. 柳富铉. 汉文大藏经异文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234.

9.《全唐诗词语通释》编篡组编著. 全唐诗词语通释.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

10. 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 大正新脩大藏经.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1996.

11. 王辉. 王家台秦简《归藏》校释(28则). 江汉考古,2003(4):75-84.

12. 武一平(唐). 景龙文馆记. 陶敏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2015:13-18.

13. 萧旭. 群书校补. 扬州:广陵书社,2011:899.

14. 赵鑫晔. 敦煌佛教愿文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11.

15.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三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 朱冠明. 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 //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 语言学论丛(第37 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9-182.

17. 朱庆之. 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以Kern英译《法华经》为例. // 王元化主编. 学术集林(第6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23-235.

18. 竺沙雅章. 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 东京:汲古书院,2000:271-362.

19. Chalmers R(ed.).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II Part I. London:The Pali Text Society, 1896:34-35.

20. Horner I B(trans.). The Collection of The Middle Length Sayings (Majjhima-Nikāya) Vol. II The Middle Fifty Discourses (Majjhimapaṇṇāsa). Oxford:The Pali Text Society, 1957:231-232.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